中國銀行業

賺錢銀行的軟肋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陳寧遠:從一季度報來看,中國的16家商業銀行平均淨利潤同比成長達33%。與此同時,資本充足率卻出現了普遍的下降。

前不久中國商業上市銀行的一季度報公佈完畢,拜息差加大導致的淨利息收益率繼續回升,和信貸規模擴張導致的生息資產繼續快速成長兩項原因,16家銀行平均淨利潤同比成長達33%。

與此同時資本充足率卻出現了普遍的下降。根據一季度報公佈充足率的13家上市銀行計算,分別出現6bp-137bp的下降。其中曾被認爲是中國城商行模範的南京銀行(央行行長的蹲點典型),下降幅度最大——資本充足率和核心資本充足率兩指標分別下降137bp、131bp。雖然從監管要求的角度說,中國上市的商業銀行的資本充足率都不違規。但資本充足率的迅速下降,對利潤很好的中國商業上市銀行來說無疑潑了盆涼水。

一直以來中國銀行業的盈利模式就飽受質疑。雖然次貸危機之後,中國的上市商業銀行已經普遍超越世界同行的賺錢水準——從2008年次貸低谷至今,最賺錢的銀行都在中國。但這並未改變中國銀行業資產結構和盈利手段。因爲中國銀行業盈利模式過於依賴信貸資產、尤其是機構客戶的信貸資產的情況,靠息差收入贏得利潤的情況,並未得以改變。

您已閱讀16%(437字),剩餘84%(223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