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

海歸的新機遇和新使命

中國與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王輝耀:中國需要擁有國際視野與素質、掌握世界前沿技術與理念的海歸,在中國轉型的新時期,承擔新的歷史使命,發揮自身獨特的優勢,做出獨特的貢獻。

新中國成立六十多年,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受惠於全球化,出口導向型經濟將「中國製造」灑遍世界每個角落,與低工資勞動力相結合使中國成爲低成本製造業的世界工廠。政府的項目資金、政策、科技園等投資行爲以及外國直接投資還帶來了日益繁榮的低端高新產業,最終促使中國成爲全球第一大外匯儲備國,第二大對外貿易國,以及第二大經濟體。但是,這一模式的可持續發展挑戰也日益嚴峻,中國急需要面對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科技等各領域的轉型發展,國家建設需要打造創新型國家;國家發展需要從偏向「效率」到偏向「公平」的轉型,在要求機會均等、社會公正、收入分配合理、實現個人多元化價值的社會需求面前,要加大制度改革、政策創新以及教育、醫療、養老等社會投資;經濟建設上也面臨著經濟轉型、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挑戰。

中國要想打造創新型國家,成爲全球創新創意中心,從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轉變成爲真正的世界經濟強國,而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轉型發展,最重要的資源將不再是土地、能源,不再是億萬喫苦耐勞的廉價勞動力,而是各類具有創新、創意能力的優秀人才。當今世界各類競爭的核心是人才的競爭,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人才的培養與競爭密不可分,一個國家即使不願或無力在全球競爭國際高階人才,僅僅保護自身培養的高層次人才不流失到海外也要面臨國際競爭。美國之所以能夠成爲世界超級大國,建立「海納百川」式的開放型國家人才戰略,併成功吸聚、使用、挽留住大多數世界頂尖人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一、中國須轉型以應對可持續發展

您已閱讀7%(624字),剩餘93%(791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