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再平衡的壓力日益成長。長期以來,私人部門一直試圖將大規模的淨資金流從世界上相對低迷的富國送往充滿活力的新興國家,卻遭到了後者政府的抵制,他們通過干預外匯市場,把這些資金以官方外匯儲備的形式送了回去。但是目前在全球經濟中發揮作用的各種力量似乎有可能讓這種再循環自然終結。若是這樣,那將對全球非常有利,儘管也會帶來新的挑戰。
在法國央行(Banque de France)2月份的《金融穩定評估》(Financial Stability Review)中,英國央行(BoE)行長默文•金(Mervyn King)說明了所謂的全球失衡的作用。這種從窮國向富國的資金「逆流」(主要流入了據信是安全的資產)產生了重大後果:實際利率下降;資產價格上漲,尤其是幾個國家(特別是美國)的房價;追逐收益;一波以創造收益率更高、但據信是安全的資產爲目的的金融創新;住房建設的繁榮;以及最終嚴重的金融危機。金融蠢行和監管失敗難辭其咎。但全球發展——不只是所謂的「儲蓄過剩」,而且還有那些資金流動的形式——爲災難創造了條件。實際上,危機期間不良貸款的增加與各國初始的經常賬戶狀況之間存在明顯關聯。
金還指出,根本的決定因素在於,盈餘地區儲蓄的飆升甚至超過了投資成長。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Davis)的艾倫•泰萊(Alan Taylor)和馬諾吉•普拉丹(Manoj Pradhan)最近爲摩根史坦利(Morgan Stanley)撰寫的另一篇題爲《宏大再平衡》(The Great Rebalancing)的報告表達了同樣的觀點——這次特別針對的是新興國家(見圖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