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巨擘們現在手頭闊綽,荷包裏的錢叮噹作響。貝兒納•阿爾諾(Bernard Arnault)旗下的路易威登軒尼詩(LVMH)集團本月早些時候剛斥資37億歐元,收購了義大利珠寶商寶格麗(Bulgari);投資者似乎認爲,美國的蒂芙尼(Tiffany)、英國的瑪百莉(Mulberry)和巴寶莉(Burberry)可能很快也會被收如囊中。該行業現在無疑是財大氣粗——平均淨負債僅爲未計利息、稅項、折舊及攤銷前利潤(EBITDA)的0.2倍,遠低於1.1倍的歷史平均水準——但更多的併購行爲,將是愚蠢地濫用資源。
更妙的主意或許是把過剩的資金投向全球最炙手可熱的地區。比方說,可以斥資在中國新建4000家門店(義大利聯合信貸銀行(UniCredit)估計,每家門店耗資100萬至150萬歐元)。由於成本不高,這些門店往往很快就會賺錢——Luxottica表示,它在中國的門店每天只需賣三副眼鏡,就能實現收支平衡。在中國,毛利率和營業利潤率往往要高於西方。隨著中國的城市化進程逐步推進,奢侈品行業的營收正大幅成長。假設每家門店的銷售額爲200萬歐元、營業利潤率爲15%,那麼邊際投資回報率將達到20%至25%。
將其與收購帶來的回報作個比較——我們就以收購傳聞不斷、出品飛行員夾克的巴寶莉爲例。過去12個月,該公司市值已從30億英鎊升至50億英鎊。即使假設PPR或歷峯(Richemont)之類的收購方能在無須支付溢價的情況下收購巴寶莉(阿爾諾可是向寶格麗支付了相當於後者市值60%的溢價),並且擠出5000萬英鎊的協同效益,收購後第一年的稅前投資回報率也僅爲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