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

中國能源安全的軟肋

紐約Rhodium諮詢集團合夥人豪瑟:中國近期由於短期因素而做出的核能決定,不太可能改變其長期能源發展道路。中國對於石油的依賴,是件更爲緊迫的事。

在日本爆發核危機之後,中國政府宣佈暫停審批新的核設施,這令全球市場感到意外,同時也表明中國的能源政策正面臨危機。但是,目前打亂中國能源計劃的,並非其對未來電力供應進行多樣化調整的能力,而是其易受石油市場混亂衝擊的脆弱性。目前中東地區正在發生的事件導致了石油市場的混亂。

中國近期由於短期政治因素而做出的核決定,不太可能改變其長期能源發展道路。但是,中國對於石油的依賴,則是一項遠爲緊迫的關切。中國經濟對石油的需求超過了美國或歐洲,半數的石油進口來自於中東和北非地區——美國的這一比例僅爲四分之一。如果原油價格維持在當前水準,那麼今年中國在原油上的支出,將超過向美國出口貨物的收入。

然而,真正讓中國領導層擔憂的,是油價將加大業已上升的通膨風險。通膨壓力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1989年的天安門抗議活動,正如最近它引發了中東地區的動盪一樣。目前中國消費者價格指數的同比漲幅爲5%,低於埃及的11%,但與去年相比成長了一倍。非官方的估計數據則更高。

您已閱讀25%(418字),剩餘75%(124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