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香港

被遺忘的香港土地制度

FT亞洲版主編皮林:香港政府不願增加經常性支出,卻向每位成年市民派發6000港元。這一舉動引起一片抗議。問題的根源在於香港一成不變的土地政策。

在中國偏居一隅的彈丸之地——香港,政府仍允許民衆在麥當勞(McDonald’s)餐廳外自由集會。3月6日,就有數千人走上街頭,抗議政府財政預算案的內容。但與希臘和愛爾蘭的抗議者不同,香港民衆並不是抱怨政府因高額赤字而被迫削減公共服務支出。相反,令他們感到憤怒的,是政府處置龐大財政盈餘的方案:向每位成年市民派發6000港元,約合770美元。

香港民衆相當理性,不願就這樣被政府收買。許多人擔心,發錢會推高本已攀升至4.5%的通膨率——香港財政司司長曾俊華(John Tsang)認爲,通膨是香港經濟面臨的最大挑戰。此次發錢的本意是平撫公衆對於政府擁有龐大盈餘、卻異常吝嗇的怒氣,而對曾俊華而言,這卻是一次令人尷尬的政策大掉頭。香港政府2010至2011年度財政支出3040億港元,財政盈餘713億港元,較上年170億港元的盈餘高出3倍。許多人不禁想知道,政府是不能夠更明智地花掉這筆錢,還是從一開始就不應該聚斂這麼多收入。

香港智庫——思匯政策研究所(Civic Exchange)行政總監陸恭蕙(Christine Loh)稱之爲「吝嗇鬼預算案」。香港政府積攢年度盈餘的習慣,意味著它已累積了5920億港元的財政儲備,相當於23個月的財政支出,或34%的本地生產總值(GDP)。陸恭蕙質問道,政府爲何如此牴觸增加經常性開支?難道不能拿出很小一部分錢,更換一批更環保的公共巴士來清理香港的汙染,或改善目前根本不到位的老年人和殘疾人保障政策嗎?

您已閱讀35%(619字),剩餘65%(115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