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度報告

全球自由市場之港?

香港連續16年被評爲「全球最自由經濟體」,但其本土市場卻由政府和卡特爾把控。真正體現香港企業競爭力和創新力的,是廣東珠三角的香港工廠。

香港政府官員夢寐以求的,是香港擁有「全球最自由經濟體」的地位——保守的美國傳統基金會(Heritage Foundation)已連續16年把這項稱號授給香港。該基金會的總部位於華盛頓。

這項稱號只反映出部分事實。香港的仰慕者們鐘意的是,這個自由港對富人只徵收很低的稅。香港的個人所得稅和企業所得稅稅率約爲15%,資本利得和遺產則完全免稅。香港以前曾是英國的殖民地,中國在1997年恢復對香港行使主權,把它設爲一個「特別行政區」。

香港的資本友好型制度,只是一項更宏大、更復雜社會契約的一小部分——換個角度來看,這項社會契約有負香港模範自由經濟體的聲譽。儘管香港去年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達到令人驚歎的4.28萬美元,但實際上香港要比這個數字所暗示的窮得多。半數工人的月收入不足9750港元(以美元計僅相當於年收入1.5萬美元)。2009年,香港55萬清潔工人的年均工資僅爲7960美元,而他們的人數佔香港勞動力總數的15%。正如梁振英(Leung Chun-ying)今年早些時候在香港牛津劍橋校友會(Oxford & Cambridge Society)的一次講演中所說:「涓滴效應並沒有出現。」梁振英是親北京的香港當局的成員之一,也是未來特首的潛在人選之一。

您已閱讀21%(532字),剩餘79%(194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