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併購

Lex專欄:中國併購規則謎局

中國經常是先起草原則,然後再考慮細節。對於中國審查外國投資的條件和標準,市場一直期待一個清晰的指引。結果,耗時11個月出臺的3頁紙條文語焉不詳,令人失望。

維基解密(WikiLeaks)上週披露的電文顯示,澳洲爲了防止中國收購其資源而修改了本國併購規定,在這樣的日子裏,我們也就不應該對中國政府限制外國投資的措施過於大動肝火。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是保護主義者。儘管如此,中國週一生效的國家安全審查新規卻有些令人困擾。

中國觀察人士一直希望,對於外國投資提議可能引發審查的情況和門檻,中國政府能有一個清晰的指引。在這種背景下,爲期11個月磋商所產生的結果——三頁紙的概括條文——令人失望。被認爲事關國家安全的敏感行業不僅包括軍事、資源或能源相關產業,還包括「重要」基礎設施、「重要」運輸服務、「重要」農產品、「關鍵技術」以及「重大裝備製造」等行業。甚至連「外國」的定義——包括香港、臺灣和澳門——也會讓人產生疑問。在香港上市的中國投資者進行的收購是否需要審查?在開曼群島註冊的中資金融工具又當如何?

中國經常是先起草原則,然後再考慮細節;商務部已經對這些規則發佈了補充性規定。在實踐中,中國政府可謂睚眥必報,例如,華為收購3 Leaf剛剛受挫不久,美國競購者不應自以爲勝算有多高。然而,凱雷(Carlyle)對大陸一家機械製造商的收購因「經濟安全」原因受阻五年後,外國企業高階主管對於自己會不會觸碰到安全神經仍然並沒有更大把握。所有這些不確定性也許只會嚇走競購者。Dealogic數據顯示,十年前,外來併購交易的平均規模是中國對外併購交易平均規模的71%。而今年迄今爲止,這一比例僅爲28%。中國或許是在走出去,但卻很少有人走進來。

您已閱讀94%(633字),剩餘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