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錦濤主席最近強調,中國「既處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又處於社會矛盾凸顯期。」 這一判斷實事求是地反映了當前中國社會的現實。然而,中國每年最受矚目的公開政治舞臺——「兩會」,很可能不會給人留下社會矛盾凸顯的印象。
去年的「兩會」上,一名記者請人大代表、時任湖北省長的李鴻忠談談對鄧玉嬌案的看法,卻被反問「你是哪個單位的?」 這位省長還當衆拿走了提問記者的錄音筆。李鴻忠事後歸還了錄音筆,但沒有道歉,也未因他的行爲受到公開問責。今年參加「兩會」的李鴻忠,職務已經晉升爲湖北省委書記。
在「兩會」場合迴避社會現實中存在的不和諧因素,限制不和諧議題的討論空間,不利於中國實現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世界上很多國家,議政場合經常因意見分歧發生的辯論、問責。這些國家往往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發達、社會矛盾緩和。而日前政局劇烈動盪的北非國家,在社會矛盾大規模爆發前,其公開政治活動呈現的卻是一幅和諧景象。
您已閱讀39%(391字),剩餘61%(6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