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比亞

利比亞危機:中國難以置身事外

FT亞洲版主編皮林:無論是出動空軍和海軍撤僑,還是在聯合國投票支持將卡扎菲提交國際刑事法院,利比亞事件都說明,隨著中國企業和公民「走出去」,中國在海外發生危機時置身事外的能力逐漸下降,「不干涉」政策的侷限性日益明顯。

人們正開始明白中國在如何改變世界。中國對石油、鐵礦石、煤炭、銅、鋁土礦和無數其它礦產的巨大興趣,正在「振興」從澳洲到智利的不少經濟體。中國的巨大碳排放正改變著有關氣候變化的辯論。中國越來越先進的軍事裝備正令臺灣、越南和美國的將軍們擔憂。然而,外界不那麼理解的是,越來越融入全球經濟的中國,正如何被世界改變。

本週在利比亞,這點變得非常明顯。迄今,中國已迅速將在石油、鐵路、電信和建築行業工作的35860名中國公民撤離利比亞。除了20架民用飛機以外,中國還派出4架軍用運輸機,用來營救數千名困在利比亞的工人,《上海日報》(Shanghai Daily)稱,這是中國首次出動空軍參與撤僑行動。中國還派遣4000噸級飛彈護衛艦「徐州」號趕赴利比亞附近海域,那裏距離北京有5500英里之遙。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Stockholm International Peace Research Institute)中國和全球安全項目主管琳達•雅各布森(Linda Jakobson)表示,中國在利比亞的撤僑行動標誌着一個深遠的轉變。它讓中國達到美國、英國以及其它發達國家的水準,可在遠離本土的地方保護本國公民。人們可能會把此次中國的營救行動視爲其巨大實力的展示。但它同樣是一個證據,證明隨著中國更深地捲入遙遠(而且有時是不穩定)國度的事務,中國置身事外的能力正逐漸下降。

您已閱讀30%(582字),剩餘70%(137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