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批評,向來爲宗教、哲學和極權政治(沒那麼情願)所不可或缺,在經濟學領域出現得比較晚。但遲點總比沒有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發表了一份報告,對金融危機前自身的表現進行了評估。這份報告值得世界各地經濟學家們反覆拜讀。
IMF下屬的「獨立評估辦公室」——成立於10年前,即亞洲金融危機過後——對IMF在危機前的失誤作了直率的評述。而失誤確實存在。IMF在一些報告中指出了許多後來幾乎導致全球金融體系爆裂的風險,但忽略了這些風險的規模及其相互之間是如何作用的。這些報告的標題透著樂觀氣息,因而減輕了應有的警戒意味。
原因部分在於機構上的缺陷。在IMF內部,金融專家和宏觀經濟學家之間溝通不暢。該機構沒有將其在出現相同風險的國家——尤其是樓市泡沫的核心地區——的發現聯繫起來,也未充分考慮一個國家受其他國家風險波及的可能性。
您已閱讀44%(360字),剩餘56%(45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