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美關係

中美應避免彼此誤判

FT專欄作家斯蒂芬斯:中美兩國應借胡錦濤訪美之機,增進互信,建立相應的規則、機制和架構來管理分歧。

在去年的全球地緣政治平衡中,一個未獲得媒體足夠重視的變化是美國迴歸亞洲。而令人擔心的一個局面是中美關係顯著惡化。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訪美期間,至少應該能夠就這兩點與美國總統巴拉克•歐巴馬(Barack Obama)達成共識。

而接下來,當他們探討「原因」時,事情可能就會變得棘手起來。雙方迄今一直在互相推諉:「是你先開始的。」因此,胡錦濤可能會抗議說,上述兩項進展中,後者是由前者造成的:中美關係陷入冰點是美國遏制中國戰略的結果。歐巴馬會反詰稱,美國重新接入亞洲的外交與軍事事務,是對中國決定在該地區擴大影響的必然回應。

當然,這是在兩國領導人討論經濟問題之前。媒體對胡錦濤訪美之行的報導將大多聚焦於兩國在貿易和匯率政策上的分歧。中國龐大的貿易順差在美國造成了強大的貿易保護主義壓力。而華盛頓一再要求重估人民幣,被北京視爲對中國經濟事務的無理干涉。

您已閱讀20%(372字),剩餘80%(15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菲力普•斯蒂芬斯

菲力普•斯蒂芬斯(Philip Stephens)目前擔任英國《金融時報》的副主編。作爲FT的首席政治評論員,他的專欄每兩週更新一次,評論全球和英國的事務。他著述甚豐,曾經爲英國前首相托尼-布萊爾寫傳記。斯蒂芬斯畢業於牛津大學,目前和家人住在倫敦。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