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說著「謝天謝地」告別2010年之際,它是否也在和經濟衰退與心理沮喪說再見?二次探底如今是否只是過上甜蜜生活的另一條途徑?在耶誕節前最後一個週末乘坐紐約北郊鐵路(Metro North)通勤列車從普萊森特維爾到紐約中央車站(Grand Central Station)的你肯定會這麼認爲。消費者信心指數已經連續兩個月上揚,而回歸的信心似乎大半都在那趟列車上,人們揣著鼓鼓的錢包,準備加入購物的行列。身材魁梧、30來歲、好不容易出趟門的郊區居民,用拳頭打開一聽又一聽百威清啤,衝着所有願意聽他們說話的人(班•柏南奇(Ben Bernanke)大概算一個?)嚷嚷著:「哥們,讓我們好好採購一番!」耶誕節前的一個月,紐約中央車站變成了集貿市場。在摩肩接踵的人羣中,伴著鈴兒響叮噹的旋律,兜售絲巾、泰國和波蘭珠寶、錘制皮件以及別緻文具的小商販們生意非常興隆。
這是曼哈頓特有的場面,還是整個美國都是如此?在西岸高速旁,一塊向來詼諧的存儲公司的廣告牌上寫著(你也許會認爲與它自身的利益不符):「紐約,同性戀可以公開身份,而共和黨要掩蓋身份的地方。爲什麼要離開?」但美國的「跛腳鴨」參議院剛剛頒布了一項廢止令,將廢除禁止同性戀軍人公開性取向的「不問不說」政策——是爲其卸任前的一系列大聲喧譁之一。海軍陸戰隊裏傳出一些不滿的聲音,但民意調查顯示,大多數受訪者都認爲軍隊士氣將因此改善,而不是惡化。
但如果乘坐列車朝相反的方向進發,即使是在紐約,瑰麗的景象也會讓位於鏽跡斑斑的陰鬱場景。波啓浦夕(Poughkeepsie)和水牛城等北部邊遠城市的失業率達到了戰後未曾遇見的水準。每7個成年人就有一個生活在官方的貧困線以下;兒童的比例更是高達三分之一——真是令人汗顏。美國數百萬夾心層人口全憑糧食銀行和食物券維生。70%的人口有親朋好友失業。我們仍然生活在3D的美國:破敗(desolation)、創傷(devastation)、貧困(destit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