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貝兒

中國學會按規則出牌

布魯塞爾當代中國研究所研究員霍爾斯拉格:面對中國日漸成長的經濟實力,西方國家曾希望借國際組織將其納入現有國際秩序,但現在中國越來越擅長利用這些組織來維護其自身利益。

上週五的諾貝兒和平獎頒獎儀式被普遍解讀中國領導層面臨的一場尷尬。然而更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一個最新例證,表明在國際論壇上,特別是在那些制定世界規則的多國組織中,中國說服其它國家支持自己的能力日益增強。

將近20個國家拒絕了邀請,沒有派遣大使出席上週在奧斯陸市政廳舉行的頒獎儀式。沒錯,其中大多數國家長期對人權持懷疑態度。它們決定拒絕出席是在中國遊說之後,同時它們也意識到自身對中國市場的日益依賴。長期以來,中國也一直反對國際社會干涉其內政,並向發展中國家尋求支持。但有所改變的是,北京在利用這些同盟制衡作爲少數派的發達國家方面頗爲有效。

面對新興的經濟強國,西方國家曾希望藉助國際組織推行自由主義標準,提升自己的經濟利益。它們曾以爲最大的挑戰在於讓中國「融入」現有的國際秩序。中國外交官員爲取得最重要的國際和地區性機構的成員資格,確實花了不少時間。但現在,他們已經越來越擅長利用這些機構來維護中國自身的重大利益與政治模式。

您已閱讀28%(408字),剩餘72%(10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