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英王愛德華七世(King Edward VII)出訪巴黎。在他抵達時,街道兩側圍觀民衆的態度明確表明,他在這裏不受歡迎。但英王在前往愛麗捨宮途中以及在長達96小時的訪法期間,始終保持著泰然自若的風度。芭芭拉•塔奇曼(Barbara Tuchman)在《八月砲火》(The Guns of August)一書中記述道,愛德華七世片刻不停的施展魅力,迷倒了法國人。「在他所到的每處地方,他都發表了親切而機敏的講話,表達了對法國人的友好和欽佩之情,談到法國的『光榮傳統』和『美麗城市』,稱自己在訪問期間感到『由衷的快樂』,還表示相信英法兩國已經『一笑泯恩仇』」;而且,他是用嫺熟的法語發表這些講話的。
當愛德華七世離開巴黎時,街道上的民衆這次高呼道:「萬歲,我們的國王!」雖然英法仍需爲兩國友好展開努力,但那次訪問不到一年之後,兩國便籤署了英法協約,並由此改寫了世界歷史。
同樣是在巴黎,在愛德華七世訪法的126年前,另一位魅力四射的人士以自己的方式迷倒了法國人。當時,處在萌芽期的美利堅民族缺少資金、缺少盟友,並處於節節敗退之中。作爲他們的代表,班傑明•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現身巴黎——更確切的說,是現身巴黎的各個沙龍。他深受巴黎上流社會女性的喜歡,並贏得了法國王室的寵愛。由於美國在薩拉多加對英國取得一場不大不小的勝利,再加上富蘭克林不知疲倦的魅力攻勢,法國終於成爲美國的盟友,世界歷史也因此被改寫。
您已閱讀33%(616字),剩餘67%(12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