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

華語影后是怎麼煉成的?

FT中文網特約撰稿人小芭:金馬影后呂麗萍和東京電影節影后范冰冰靠的都是不怕苦不怕累的勤勉外加中國電影業在亞洲冉冉上升的地位。

是呂麗萍得了金馬影后的訊息更震撼,還是范冰冰拿東京電影節最佳女主角更令人震驚?前者是實力演技派女演員終於「媳婦熬成婆」(按年齡看這個比方也恰好),後者是美豔偶像女明星終於從負面新聞中「鯉魚翻身」,看似那麼風馬牛不相及的倆人,卻是靠著同樣的因素攀上事業頂峯:一是不怕苦不怕累的勤勉,二是中國電影在亞洲範圍冉冉上升的地位。

從2006年開始,金馬獎已經連續多屆將影后桂冠頒給大陸女星了。上一屆是李冰冰,2007年是陳沖,2006年是周迅,唯一旁落的是2008年第四十五屆金馬獎(影后給了復出港星劉美君),不過好像爲了平衡,就把影帝給了大陸的張涵予。其實,金馬獎里程碑式地開始將眼光投注大陸明星是在2001年,那年的影帝是出演《藍宇》的劉燁,而影后是《榴槤飄飄》的秦海璐,更巧的是倆人還是中戲的同班同學。不過由於這兩個影片的導演是關錦鵬和陳果,所以基本上還是香港製造,而這樣的評獎結果也暫時可以歸結於偶然。但是到去年,情況就大不一樣了,不僅李冰冰憑藉《風聲》勇奪影后(當然,早有傳說影后是《風聲》囊中之物,後只因周迅未到現場,李冰冰僥倖獲勝),黃渤也因《鬥牛》拿了影帝,雖然是個「雙黃蛋」(沒想到海峽兩岸的電影界都流行雙黃)。更有最佳男配角王學圻、最佳新演員餘少羣、最佳改編劇本《鬥牛》、最佳攝影《南京!南京!》、最佳視覺效果《瘋狂的賽車》等等,臺灣人把大半個金馬獎都頒給了大陸電影人。而且,這些影片都是十足的大陸製造。

回到今年的金馬獎,呂麗萍獲獎是有些出人意料的,且不說讓她得獎的影片《玩酷青春》屬於名不見經傳的小片,更因爲她今年得獎的最大競爭對手是徐帆。事前幾乎所有人都看好徐帆,因爲《唐山大地震》和華誼的「地震」級別影響力(華誼公司與金馬、金像的關係很不一般,之前還有華誼贊助金像獎的傳聞),而且徐帆第一次以「母親」形象現身大銀幕,演技也基本被肯定。可是,最後的結果,卻是50歲的呂麗萍獲首肯。當然,比起影帝阮經天來說,這個影后還算靠譜,至少是演技派勝出。

您已閱讀44%(827字),剩餘56%(1052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