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來了,他們看見了,他們失敗了。這就是人們對上週20國集團(G20)首爾峯會全球再平衡議題的反應。在公開場合,盈餘國家堅持呼籲那些赤字國家緊縮開支以實現經濟健康。目前這種愚蠢做法的後果已經在歐元區顯露無疑。美國在國際上永遠不會接受這種做法。但人們沒有注意到的是,更有成效的做法可能正在浮現。
從峯會領導人的公告中可以推導出這種更樂觀的看法。公告稱,「持續的大規模失衡——有待各國財長和央行行長們根據商定的指示性準則進行評估——使得我們有理由對其性質以及阻礙調整的根源作出評估……這些包括一系列指標的指示性準則將作爲一種機制,以及時識別需要採取預防性和糾正性措施的大規模失衡」。這段話比較晦澀,但是很明智。除了盈餘國家有必要更多依賴內需,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加強監督以及匯率這些言論外,某種更強有力的授權可能已經出現。
當然,在公開場合,辯論聚焦於美聯儲(Fed)推出定量寬鬆的「罪惡」,中國和德國對此大加鞭撻。在美國經濟疲弱、貨幣成長停滯的背景下,爲何如此溫和的貨幣寬鬆政策讓他們如此激動,令人難以理解。
您已閱讀24%(454字),剩餘76%(143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