佐利克

世界貨幣體系改革的黃金機遇

英國華威大學榮譽退休教授斯基德爾斯基:當前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外匯儲備「囤積」現象的加劇,正是世界貨幣體系的反常性造成了這種局面。改革勢在必行。

爲勞勃•佐利克(Robert Zoellick)歡呼三聲吧。本週,這位世界銀行(World Bank)行長在英國《金融時報》上撰文,爲20國集團(G20)制定了「推動需求再平衡」和「促進經濟成長」的宏偉議程。他認識到,緩解經常賬戶失衡是建立非保護主義貿易體系的必要條件。

全球貿易失衡是當前經濟衰退的核心所在,如果不能解決這個問題,便會使經濟復甦夭折,並引發匯率戰爭。如同佐利克建議的那樣,黃金可以在必要的再平衡過程中扮演一個次要角色——儘管歷史證明,金本位制的通縮效應可能過於嚴重。

簡言之,當前經濟危機的根本原因是外匯儲備「囤積」現象的加劇——主要是中國。這是由人爲壓低人民幣兌美元匯率造成的;其出發點是確保1997-98年「熱錢」逃出東亞各國的局面不會重演。在金本位制度下,增加外匯儲備積累會產生通縮效應,因爲它會吸走世界其它國家的流動性。若中國持有的外匯儲備不是美國國債而是黃金,美聯準(Fed)將不得不提高利率;事實並非如此,美聯準才得以推行寬鬆的貨幣政策。但是,由於缺乏新的投資機會,中國外匯儲備的「再循環」在美國造成了不可持續的資產與消費熱潮。正是由於世界貨幣體系的反常本性,才形成了當前這種局面。

您已閱讀31%(505字),剩餘69%(114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