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大談「匯率戰」、而美聯準(Fed)定量寬鬆政策引發爭議的形勢下,本週在首爾舉行的「20國集團」(G20)峯會,將成爲對國際合作狀況的最新檢驗。因此我們應該問:爲什麼要合作?
上世紀80年代,當「7國集團」(G7)嘗試開展經濟協作時,《廣場協議》和《羅浮宮協議》的焦點是匯率。但各項相關支持政策卻更爲深遠。在時任財長詹姆士•貝克爾(James Baker)的指導下,里根政府力圖抵制來自國會的保護主義浪潮——於目前的保護主義浪潮如出一轍。爲此,里根政府除了推動匯率協作以外,還發起「烏拉圭回合談判」,由此締造了世界貿易組織(WTO),並推動自由貿易,促成了與加拿大和墨西哥的自由貿易協議。國際舞臺上的領導作用與國內政策相輔相成,增強了美國的競爭力。
根據上述「一攬子措施」,G7國家應致力解決經濟成長中的基本問題——在今天則是結構性改革議程。譬如,1986年出臺的《稅務改革法案》在大幅降低邊際所得稅率的同時,擴大了稅基。貝克和G7同仁們以及各國央行聯手策劃了一場國際合作,以幫助私人部門樹立信心。
您已閱讀23%(449字),剩餘77%(147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