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模式

中國成長戰略所面臨的侷限

FT亞洲版主編皮林:這個世界無法吸納足夠多的出口,使中國無限期地獲益於自由貿易體系。這是中國成長戰略面臨的物理侷限,而非道德侷限。

從盧•多布斯(Lou Dobbs)到保羅•克魯格曼(Paul Krugman),所有人都在攻擊中國,紛紛指責中國正在「耍花招」。加大西方企業在華投資難度是在耍花招,允許外企投資、但竊取技術也是耍花招。通過指令方式引導低息貸款進入政策傾斜的行業是在耍花招。允許在華經營的企業向員工支付較低工資、製造更多汙染也是花招。最重要的是,操縱匯率、壓低人民幣幣值,從而使本國出口產品具有超強的競爭力,更是一種花招。

有一句話或許可以回應以上種種指責:爲什麼中國不應該「耍花招」呢?畢竟,許多國家都曾有過這樣的歷史。

英國的重商主義成長模式可以追溯到亨利七世(Henry VII)時代。他在法國孛艮地度過童年時,瞭解到該地區從英格蘭進口羊毛製造紡織品,並由此致富。據說,正是他觀察到的這種情況,催生了一套複雜的保護主義體系。英國政府對出口的羊毛徵稅,對本國羊毛製造商減免稅負,還曾短暫施行過專營權。

您已閱讀21%(390字),剩餘79%(143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戴維•皮林

戴維•皮林(David Pilling)現爲《金融時報》非洲事務主編。先前他是FT亞洲版主編。他的專欄涉及到商業、投資、政治和經濟方面的話題。皮林1990年加入FT。他曾經在倫敦、智利、阿根廷工作過。在成爲亞洲版主編之前,他擔任FT東京分社社長。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