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管制

爲何應歡迎資本管制?

經濟學者格拉貝兒、張夏準:一度被人遺忘的是,很多明顯「反市場」的資本管制措施曾對經濟成長和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那真的是10多年前才發生的事情嗎?當時馬來西亞爲應對亞洲金融危機開始實行資本管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和投資者開始對此咆哮不已。我們之所以這樣問,是因爲突然之間,那些年代似乎變得如此遙遠。如今,在一個又一個國家重新實行資本管制之際,IMF不僅袖手旁觀,而且實際上是在鼓勵這種做法。那些因這些新的管制措施而被剝奪了自由的投資者呢?他們對海外放貸及投資的熱情絲毫沒有減弱。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在我們看來,這是過去30年全球金融管理領域最爲重大的一場轉變。

與多數轉變一樣,這種改革是漸進性的。實際上,在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後不久,IMF對資本管制的看法就開始改變了,當時智利、中國和印度等國實行了資本管制。多數分析人士發現,這些資本管制在若干關鍵方面相當有益。這一成功讓IMF軟化了其強硬立場:它承認,在特別情況下,只要資本管制是暫時的、對市場友好且嚴格針對資本流入,那麼這些措施或許是可以忍受的。儘管如此,決策者採取資本管制還是有危險的,特別是可能會受到IMF和信用評級機構的譴責,以及國際投資者的懲罰。

在當前危機之前曾經只是涓涓細流的資本管制,現在已成了氾濫的洪水。2008年,冰島率先採取措施,應對金融內爆。很快,一些發展中國家採取行動:一些國家加強了現有的管制措施,另一些則推出了針對資金流入和流出的新舉措。例如,在此次危機期間,中國擴大了該國本已廣泛的資本管制措施,而印尼、臺灣、祕魯、阿根廷、厄瓜多、烏克蘭、俄羅斯和委內瑞拉也推出了這樣或那樣的管制措施。僅僅在2010年10月一個月:巴西兩次上調外資投資固定收益債券的稅率,而不對外國直接投資徵稅;泰國對外資持有政府和國有企業債券的利息收入和資本利得徵收15%的預扣稅;南韓監管者已開始對利用外匯衍生品的銀行進行審計。

您已閱讀42%(738字),剩餘58%(1011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