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英國經濟

赤字不應是政策目標

FT專欄作家布里坦:英國財相的削減支出報告問題重重。赤字固然重要,但它應該是一個政策變數,而不應用於設定目標。

英國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Osborne)在介紹他的《全面支出評估報告》(CSR)時,開篇伊始,就試圖用最簡單的語言爲自己的行動劃定框架:「我們將保證,與英國每一個有償付能力的家庭一樣,我們將量力支出;收入足以支付我們的開支。」不管你是否認同他的類比,我本人無法接受。赤字固然十分重要,但它應該是一個政策變數,而不是用於設定一個目標,以滿足某個愚蠢會計師的收支平衡構想。

爲了支持自己的觀點,奧斯本有選擇性地援引了諸多國際權威機構的論點,但這無法令人信服。之所以說是「有選擇性地」,以他提到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爲例,該組織內部顯然存在著分歧。奧斯本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將其前任阿里斯代爾•達林(Alistair Darling)的支出削減計劃的細節補充完整——達林計劃,在5年內將赤字削減一半,但出於政治原因,不允許該計劃披露細節——並容許支出具有一定彈性,可以增減。

我不同意一些媒體同仁的觀點,即這是自亨利八世(Henry VIII)頒布《解散修道院法令》(Dissolution of the Monasteries)以來,英國最重大的經濟政策轉變。正如英國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CEBR)等分析機構所指出的那樣,即使到2015-16年,英國政府成功將財政支出水準從目前佔國內生產總值(GDP)的48%削減至40%以下,這一比例仍高於上一屆工黨政府執政初期的水準。計劃削減的嚴厲程度,也遠不及1977-78年單年的3.9個百分點——那一次緊縮之前,時任英國工黨財政大臣丹尼斯•希利(Denis Healey)向IMF申請了一筆貸款。

您已閱讀35%(676字),剩餘65%(1277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