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證交所

Lex專欄:新加坡證交所放棄中國?

新加坡證交所斥資84億美元收購澳洲證交所,二者合併後將成爲全球第四大交易所。多年來被香港壓住風頭的新加坡證交所終於決定把中國留給香港,自己另尋方向。

這份簡介只包含21張幻燈片,而它簡直是個小小的奇蹟:一場以亞洲爲主題的報告,對中國卻只是一筆帶過。這就是合併後的新加坡證交所(SGX)/澳洲證交所(ASX)坦誠到出人意料的戰略。這個合併後的機構有望成爲全球市值第四大的交易所。要成爲國際資本的可信目的地,它只能把中國留給香港,自己去尋求別的方向。

多年來,地圖上的那個「小紅點」——新加坡與位於其東北2573公里的「大紅點」香港進行著一場一邊倒的鬥爭,儘管兩個交易所的表現都好於美國和歐洲的競爭對手。從1990年到2009年,在新加坡交易的股票市值成長了12倍;而在內地公司不斷赴港上市的支持下,香港股票市值同期成長了43倍。過去10年,在新加坡證交所新上市的公司每融資1美元,在香港首發上市的公司就融資近9美元。急於縮小差距的新加坡證交所放鬆了標準:在過去10年裏,新加坡富時海峽時報指數(FTSE-Straits Times)中國指數下跌了34%,而香港的中國企業指數則上漲了685%。

新加坡證交所執行長薄滿樂(Magnus Böcker)爲躋身頂級交易所支付了令人心動的價格。但對澳洲證交所作價84億美元,相當於後者16倍的往績本益比,這個數字遠低於那斯達克(Nasdaq)和紐約證交所(NYSE)分別爲收購OMX和泛歐交易所(Euronext)而支付的35倍往績本益比。那斯達克和紐交所的交易發生在金融危機前,對交易所的估值建立在成交量不斷成長和市場份額始終佔據優勢的假設之上。在被那斯達克收購時任OMX總裁的薄滿樂不需提醒也知道,對於交易所而言,二級市場越是被另類交易場所侵佔,IPO和增發等一級市場業務就變得越發重要。

您已閱讀84%(691字),剩餘16%(12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