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還沒長大時,經常幻想出現在好萊塢電影裏會是什麼樣的感覺。不過這種幻想一直都不著邊際,我的職業生涯開始於學術界,在塔吉克的偏僻山區對當地婚俗進行人類學研究,後來我成了《金融時報》的記者,報導一些同樣專業化的問題,如日本銀行業和債務抵押債券(CDO)。
然而信貸緊縮以各種出人意料的方式改變了這個世界。不久前,索尼影視(Sony Pictures)發佈了一部叫做《監守自盜》(Inside Job)的紀錄片,主題就是金融危機。講述者是以出演《諜影重重》系列電影而知名的好萊塢影星馬特•戴蒙(Matt Damon)。這部影片還採訪了喬治•索羅斯(George Soros)、克里斯汀•拉加德(Christine Lagarde)、保羅• 沃爾克(Paul Volcker)和魯裏埃爾•魯比尼(Nouriel Roubini)等重要人物。此外,我還首次在電影銀幕上亮相,可惜特寫鏡頭暴露了皮膚的真相。(要提醒自己:下次上鏡時要多用睫毛膏。)
雖然對馬特•戴蒙可能不算意外,但對我而言無論按照什麼標準,這個職業轉變都十分奇特。我五年前剛開始寫金融文章的時候,這個話題顯得十分枯燥,專業範兒十足,因此社會主流對此視而不見。銀行業激發不起好萊塢的興趣。雖然馬特•戴蒙扮演的傑森•伯恩(Jason Bourne)在劇中參與了中情局(CIA)的「絆腳石」祕密行動,對其他見不得光或賬目隱祕的組織大概並不陌生,但英武如戴蒙者想必連做夢也不會想到CDOs(擔保債務憑證,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的縮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