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經濟成長和以此爲基礎的社會發展,似乎正在一個怪圈裏循環——保障和改善民生依賴於高速的經濟成長,而高速成長離不開壟斷型國有企業的GDP貢獻,國企的壟斷又製造了更多不公平並反過來壓制民生——也正是這個怪圈,讓中國正在進行的經濟改革、政治改革和社會改革備受責難,且在不少學者和觀察人士眼裏,這一怪圈正是中國陷入權貴資本主義的重要標記,在資本的盛宴裏,既得利益集團欲罷不能。
如何破解這個怪圈?經濟提出了「包容性成長」的概念且得到了中國最高層的認可。9月16日,胡錦濤主席在出席第五屆亞太經合組織人力資源開發部長級會議開幕式時,發表了題爲《深化交流合作 實現包容性成長》的致辭,這是中國領導人首次在公開場合提出「包容性成長」的新概念,引起了社會的廣泛注意。
據《中國經濟週刊》報導,「包容性成長」最早出自於亞行經濟學家不久前提出的理論觀點,它是指一國在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過程中,針對可能或者已經存在的發展失衡、分配結構不合理、分配不公、社會差距因發展而持續擴大、弱勢羣體利益不能得到很好保護等有違可持續發展宗旨的各種情形,通過政策和法律介入、宏觀調控、管理監督、司法救濟等多種手段,矯正失衡,使經濟成長、社會進步和人民生活改善並重,並使發展普惠社會各羣體。從本質上看,包容性成長和科學發展觀中的「以人爲本」理念一脈相承,它反映出發展的目的,指導發展的方向。
您已閱讀19%(576字),剩餘81%(249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