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國進行改革的政策思路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研究所所長鄭永年:GDP主義在中國改革開放的特定歷史時期曾發生過積極的作用。但時至今日,GDP主義指導下對社會的破壞必須得到扼制。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主體改革一直是經濟改革爲主,政治和社會改革爲輔。一直到16大才把社會改革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社會改革的目標主要有三:一是解決GDP主義留下來的深層次經濟和社會問題,二是爲未來經濟成長尋找新的資源和新的成長方式,三是爲未來的社會改革奠定堅實的社會公共政策基礎。

GDP主義曾發生積極作用

儘管各方面在推進社會改革上作了很大的努力,但效果並不很理想。GDP主義還是繼續盛行。從這些年實踐看,在GDP主義指導下,很多政策措施在穩定了經濟的同時也使得社會不穩定化。或者說,經濟的成長是以犧牲社會而達成的。

您已閱讀12%(256字),剩餘88%(19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智庫

現代社會中,有人將智庫稱爲與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FT中文網與海內外一批著名智庫合作,精選其最新研究成果,爭取在第一時間內與讀者分享。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