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東海撞船事件,9月18日,北京發生了一場針對日本的示威遊行。我全程參加了這次遊行,但現場看到的卻和想像的不太一樣。在數百名警察嚴密注視、衆多記者冷眼旁觀的遊行隊伍中,舉著標語的遊行人士只有區區十幾個人,其他一百多人什麼都沒有拿,似乎看熱鬧的居多。在警察組成的人牆的引導下,這隻遊行隊伍和平地走過了日本大使館和美國大使館,整個過程中沒有任何過激行爲。相比五年前這裏連衛星都能看見的龐大人流,這次的遊行實在是太平靜了。
不過,中國政府這次的表現並不平靜。中國政府把撞船事件視爲影響自己在國內威望的重要事件,拿出了罕見的強硬態度。9月19日,當日方延期拘留中國漁船船長詹其雄的訊息傳來後,中國外交部立即採取了嚴厲的回應措施。中方中斷了中日雙方省部級高官的一切互動,取消了經濟方面的幾場重要談判,推遲了日本青年訪問世博會等民間交流。中國總理溫家寶在紐約出席聯合國會議時,沒有與近在咫尺的日本首相菅直人見面,卻採用隔空喊話的方式要求日方放人。另外,在23日,有4名日本公民因涉嫌偷拍石家莊市的軍事管理區,被當地國家安全機關「審查」。最終,不知道經過了什麼樣的決策過程,日方於24日決定放人。
五年前自發上街遊行的人們肯定想不到,今天中國的對日外交,是處於中國政府的絕對主導之下的,政府爲之承擔一切責任,而民間的民族主義情緒無法直接影響政府的決策。甚至在9月17日都沒人知道,第二天的焦點話題竟然不是反日遊行和歷史問題,而是江西的一起拆遷引發的執法不當事件。但是,這並不意味著民族主義可以被忽視。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民間聯繫比大多數人所瞭解的更爲緊密。如果日方不放人,中國政府四面出擊的「回應措施」便一定會持續下去,而它不僅會影響日本,還會影響到無數學日語的、給日企打工的、以買賣日本商品爲生的中國人的生活,但在中國輿論界,幾乎沒有聲音質疑這些回應措施的合理性,這無疑是民族主義的作用,中國政府這次能夠比日本打出更多的牌,也是因爲中國政府順應了這種「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