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雷曼兄弟

雷曼破產的十大教訓

FT編輯查普曼:從雷曼的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華爾街人士斷送了由一個移民家庭及其後代成立的成功企業。我就此總結了十條教訓。

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歷史由兩個截然不同的部分組成:其中一部分是一個移民家庭及其後代譜寫了一段美國式的成功故事,另一部分是當代華爾街人士把他們的成功徹底葬送。我們或許可以把這個悲劇背後的教訓稱爲「雷曼十訓」。

第一,要始終留有退路。最初的雷曼兄弟是19世紀40年代從德國巴伐利亞移居美國的。他們先是在美國南部走街串巷兜售日用品,後來在阿拉巴馬州的蒙哥馬利當起了棉花經紀人,建立起自己的事業。美國內戰臨近時,他們拓寬了自己的選擇,開始北上紐約,在那裏建立了自己的銀行。而2008年9月,雷曼最後一位掌門人迪克•富爾德(Dick Fuld)在等待毀滅來臨之時,卻沒有這樣的退路。

第二,政府裏要有人。從泰迪•羅斯福(Teddy Roosevelt)到理查•尼克森(Richard Nixon),雷曼兄弟跟歷任美國總統都說得上話,但富爾德之流的債券交易員上世紀80年代接掌雷曼後,此類聯絡就中斷了。這是些注重短線交易的商人,而不關心長期建立起來的關係。相比之下,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高盛(Goldman Sachs)一直呵護著與政府的關係。2008年危機爆發後,當小布什(Bush)政府的財政部長、高盛前掌門人漢克•鮑爾森(Hank Paulson)分發紓困資金時,他的老東家分得了很大一份,而雷曼兄弟卻陷入倒閉。

您已閱讀24%(565字),剩餘76%(175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