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巴克萊

巴克萊新掌門人選令人不安

FT專欄作家加普:任何一家選擇成爲綜合性銀行的零售銀行,最終可能實際上會成爲一家由投資銀行家經營的投資銀行,收集存款的分支網路則變成了副業。

爲駿懋銀行集團(Lloyds Banking Group)前執行長、同時代人中傑出的銀行家布萊恩•彼特曼爵士(Sir Brian Pitman)舉行的感恩儀式,本週在聖保羅大教堂(St Paul’s Cathedral)舉行。除了彼特曼的生平,這場儀式還將紀念由高街銀行家經營高街銀行(high street bank)的時代。

巴克萊(Barclays)任命鮑勃•戴蒙德(Bob Diamond)爲下任執行長,滙豐銀行(HSBC)高層洗牌——可能導致另一位銀行家歐智華(Stuart Gulliver)升遷,都表明如今已時過境遷。投資銀行家不僅擺脫了2008年的金融危機捲土重來,而且變得空前強大。

以前也曾是投資銀行家的巴克萊董事長馬庫斯•阿吉斯(Marcus Agius)盡了最大努力淡化上週的人事變更,他表示,戴蒙德的背景是「偶然的……不相關的」。然而,這家有著300年曆史的銀行,如今的主要利潤來源就是戴蒙德掌管的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部門,這一事實可謂再相關不過了。

您已閱讀22%(454字),剩餘78%(160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約翰•加普

約翰·加普(John Gapper)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首席產業評論員。他的專欄每週四會出現在英國《金融時報》的評論版。加普從1987年開始就在英國《金融時報》工作,報導勞資關係、銀行和媒體。他曾經寫過一本書,叫做《閃閃發亮的騙局》(All That Glitters),講的是霸菱銀行1995年倒閉的內幕。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