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萊資本

Lex專欄:巴克萊的新老闆

戴蒙德接任巴克萊集團CEO原本不值一提。但考慮到他曾經將將巴克萊的命運押注於令競爭對手蒙受重大損失的業務,這一任命就值得關注了。

如果從未發生過銀行業危機,那麼,鮑勃•戴蒙德(Bob Diamond)將接任巴克萊集團(Barclays)執行長的訊息,簡直不值一提。畢竟,這位美國人不僅運營著這家英國銀行最大的一個分支——預計到2012年,巴克萊資本(Barclays Capital)將貢獻大約60%的利潤,而且,他幾乎已經成爲整個集團大舉向資本市場擴張的代言人。再說,多年來他就一直被作爲CEO接班人進行培養。

如果沒有發生危機,一些無可救藥的憤世嫉俗者或許會說,在指定內部人士之前,董事會至少應該先面試一些其他候選人。或者,一位愛國者可能會抱怨稱,這家英國機構最近的三位老闆中,有兩位都是外國人(即將離職的韋駿賢(John Varley)有著他們想要的那種口音,但其前任馬特•巴雷特(Matt Barrett)則是一位愛爾蘭裔加拿大人)。

但在後危機世界中,戴蒙德輕而易舉地登上了金字塔尖是值得注意的事情,因爲他曾經將將巴克萊的命運押注於一種曾令競爭對手蒙受重大損失的業務。沒錯,是戴蒙德幫助巴克萊順利渡過了危機。它不曾直接接受政府的援助(儘管官方救助讓它獲益匪淺,而對荷蘭銀行(ABN Amro)的競購落敗也是因禍得福)。收購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北美業務的時機恰到好處(正值谷底),價格也合適(接近於零)。不過,巴克萊資本迄今尚未證明,在監管收緊的環境下,它能夠創造遠高於資金成本的股本回報率。

您已閱讀76%(596字),剩餘24%(18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