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大學裏就業服務部的老師常常強調,簡歷不能超過一頁,格式要得體,內容要恰當,但是美國每年每個頂尖大學都有好幾百人投簡歷到各大投行,往往第一輪面試就篩剩二三十個,僅憑一份簡歷又如何從千軍萬馬中脫穎而出呢?我進了投行後才知道,原來過程是這樣的「殘酷」的呀。
通常每家投行都主要招美國頂尖大學的人,幾十年下來各個學校在每家投行也都會有自己的校友網路,而招聘的工作,很多時候不是靠人事部,而是靠校友來進行的。這是因爲各個學校課程不一樣,評分標準也不一樣,再加上不同的課外活動,不靠經歷過這一切的校友,人事部那些嬌滴滴的女士們很難客觀地對一份簡歷進行判斷。我就是在做了大半年的分析員新人後,自告奮勇地參加了母校在本行的招聘隊,纔對招聘有了進一步的瞭解。
參加了一些關於招聘過程的培訓後,某日午飯回來,我突然發現桌子上多了一本有10公分厚的白皮書,一開始還以爲是哪個公司的上市報告,拿起來一看才發現是今年暑期實習的應聘簡歷,而且還不是所有的學校,僅僅是來自我的母校的應聘分析員(不包括MBA)的就做成了這麼厚本書。再一查郵件,後天就要電話討論,請大家挑出8-10份。我的天呀,800多份簡歷,你叫一個每天工作20小時的分析員抽出時間在兩天內來挑出10份,真不愧爲投行的風範。我同另一個同屆的校友通了個電話,他也有同感。大家無奈的說,那就只能以高標準嚴要求快速過了。
您已閱讀30%(575字),剩餘70%(133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