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

FT社評:中印應相互借鑑

印度國內主導型成長與中國出口導向型成長形成反差,帶來一些有益啓迪。在基礎設施和製造業就業上,印度應學習中國,中國則應學習如何提振內需。

印度經濟成長速度高於許多國家,但該國往往發現,自己處於中國更大成就的陰影之下。不過,仔細看一下成長的質量就會發現,印度「成長機器」有一些值得中國借鑑的特色。第二季度,儘管外國直接投資減少,經常賬戶赤字擴大,印度經濟仍取得了8.8%的同比成長。在推動經濟擴張方面,印度似乎要比中國自給自足得多。

應該承認,圍繞這個成長數字還存在大量不確定性:國內生產毛額(GDP)支出方面的增幅比供應方面小得多。但是,幾乎沒有人認爲印度經濟的成長勢頭正嘎然而止。因此,鑑於該國經濟的外部狀況,供應方面數據所顯示的強勁產出成長(增幅最大的是交通和通訊業,以及製造業),必然是在滿足成長同樣迅猛的國內需求。

新興經濟體之間儘管存在種種類似之處,但它們並不屬於同一個物種。人們往往將印度與其它初露頭角的經濟體歸爲一類。鑑於印度龐大的人口、近年推行的自由化,以及農業經濟佔有重要地位,將印度和中國進行比較尤其具有誘惑力。印度政界人士杰倫•蘭密施(Jairam Ramesh)創造了「中印度」(Chindia)這個詞,以求抓住這兩個國家之間交織在一起的命運。

您已閱讀55%(463字),剩餘45%(38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