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許多日本人會在週日將燈籠放在河上順流而下,以緬懷逝去的亡靈。昨日,一個差不多同樣古老的傳統在東京上演:日本內閣府(cabinet office)再一次公佈了低於預期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數據。日本已不再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這只是一個次要問題。更能說明問題的一個數字是,日本名義產出已經一路退回到了1993年的水準。
不過,與正與通縮和成長遲緩較勁的其它富裕經濟體不同,日本基本上已經接受了自己的衰落。該國各大銀行毫不掩飾自己在海外、而非國內構建資產的慾望。在日本國內,存款一直以高於信貸需求的速度成長。沒有哪位執行長因爲在投資上「崇洋媚外」而被解僱,他們都更傾向於爲日本以外地區的成長而支付高額收購溢價,而不願在國內投資。談到令人失望的國內成長,投資者早已見怪不怪。上述訊息幾乎沒有令股市產生任何波動,而10年期日本國債收益率則進一步跌破1%。
人們會呼籲日本央行(BoJ)採取補救行動,不過,央行已沒有低風險的方式,來進一步放鬆銀根。但不會有什麼人要求推行真正激進的經濟改革。畢竟,按照經濟與和平學會(Institute for Economics and Peace)的說法,日本是全球第三愛好和平的國家;日本的痛苦指數(Misery Index)——通膨率加失業率——不及大型經濟體平均水準的一半。放鬆移民控制等激進措施仍不在議程之上:去年,日本的外國人口出現了48年以來的首次下降。昨日公佈的數據——以及市場所表現出的漠不關心——表明,日本正相當開心地用成長來換取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