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目前小麥價格的極端上漲,我們可能正處於又一場全球糧食價格危機的初期階段。即便此次不會演變成2007年至2008年那種引人矚目的糧食危機——當時從玉米到大米,主要農產品價格均飆升至創紀錄水準,引發了從孟加拉到海地等國的糧食騷亂——但這絕對錶明全球食品市場正處於危險狀態。我們從2008年的危機中吸取了一些教訓,但在防範未來危機方面做的太少,特別是全球糧食市場失靈的問題未得到解決,這一失誤眼下正困擾著全球市場。目前,全球糧食價格的確定取決於三大因素:對未來供求的預期;大宗商品市場投機者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以及食品價格對埃及等國政治穩定的重要性。如今,低收入國家和貧困人口,實際上比上一次糧食危機之前更爲脆弱。
近來國際小麥價格的快速上漲,突顯了上述問題。上週,9月小麥期貨價格出現了2008年以來的最大漲幅。目前的小麥價格突破了每蒲式耳7美元,爲2008年9月以來的首次。對俄羅斯、烏克蘭和西歐一些地區產量預期的下調是導火索。俄羅斯的小麥出口禁令加大了價格飆升的風險,並再次破壞了對糧食貿易的信任。即便全球小麥預期產量小幅下降3%至4%左右,也會造成巨大的價格波動。
那麼,我們從2008年危機中吸取了哪些教訓呢?在一定程度上,這是發展中國家長期忽視農業投資、以及發達國家在農業補貼政策上考慮不周的結果。隨後,不利的氣候條件引發了危機,而欠妥的政策——例如出口禁令、進口國家囤積以及大宗商品貿易缺乏適當監管——又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您已閱讀35%(616字),剩餘65%(112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