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指示2000家工業企業關閉落後工廠,以實現全國能源強度目標。五年前,北京方面承諾將中國工業的能源強度(每單位產出所消耗的能源)削減五分之一。要達到這一目標,現在看來有點難度,主要是因爲2008年出臺的5860億美元刺激方案,對中國一些規模最大、汙染最嚴重的行業有利。經歷了雷曼兄弟(Lehman)危機之後,中國選擇將經濟成長置於氣候問題之上。如今,恐慌已經過去,初步跡象顯示,中國政府正計劃再次推動汙染嚴重的本國經濟提高能效。就此而言,這是可喜的。
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峯會之前,衡量能源強度的做法遭到不少批評,認爲這遠不如設定總體排放目標。實際上,正如日本方面所主張的,聚焦於個別工業行業的能源使用量是很有道理的,這種自下而上的做法可能比設定宏偉(有時實現不了)的目標更爲實用。
就中國而言,問題在於實施。在實踐中,在北京的規劃者看不到的地方,許多黨員幹部一直看重成長和創造就業,而把環境改善問題留待未來解決。再者,不足爲怪的是,中國在能源使用量方面的數據並不完全可信。近期的統計修正使工業更易於達到其五年目標。甚至還有人說,近期的淘汰落後產能行動並不像看上去那麼到位。某些指定要關停的工廠已經停產了。
您已閱讀62%(501字),剩餘38%(30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