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甘肅舟曲縣發生嚴重的泥石流災害,縣城被淹,失蹤超過千人。對中國而言,2010年未免又是一個多災多難之年。其中既有洪水、泥石流這樣的自然災害,也有原油洩漏,金銅礦汙染水源這樣的人爲事故。這些災害事故不同程度地造成了經濟損失和環境破壞,更奪去了許多無辜的生命,給千百個家庭帶來了難以彌補的痛苦。
無論在應對突發自然災害還是安全生產事故方面,今天中國政府搶險救災的反應速度,救援能力都比唐山大地震的時代都有了長足進步。今年3月,山西王家嶺煤礦發生透水事故,153名被困礦工中超過三分之二最終獲救,便是例證之一。遇有重大事故,政府領導人往往能在第一時間趕赴現場督促救援;媒體的積極參與,使救災的過程更加透明。同美國發生卡特里娜颶風,海地發生地震之後的混亂狀況相比,中國在短時間內協調動員社會資源,應對突發災難的能力是不弱的。
然而,這不應該成爲驕傲自滿的理由。且不說救災行動中仍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即使救災的事情做好了,也只是第一步而已。中國古人說「多難興邦」,「大難興邦」,今天的中國領導人也常用這句話來鼓舞和激勵國民。從團結人心,鼓舞士氣的角度講,「多難興邦」代表了一種積極的精神,但是要讓這一美好的願望成爲現實,還必須深刻地吸取國家多難的教訓,否則「多難」不僅不能「興邦」,甚至可能發展成「多難喪邦」。
您已閱讀59%(552字),剩餘41%(390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