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彼得原理(Peter Principle),我們應該預期每個人都會被提升至他們所不能勝任的位置。這麼說或許有些不公平,但一週前,當英國央行(BoE)被授予了前所未有的職責時,這個想法就從我的腦海中劃過。英國央行保留了1997年高登•布朗(Gordon Brown)任財相時授予其的、獨立操作貨幣政策的權力,此外,又重新獲得了被工黨政府剝奪的一切金融監管職責——以及更多職責。這些職權可能不是英國央行所獨有的,但擴權行動的徹底性和堅決性或許是不那麼務實的英國人的典型作風。
央行獨立是20世紀末的主旋律之一。後來人們逐漸把被稱爲「大緩和」(Great Moderation)的經濟現象與之聯繫在一起——儘管央行獨立未必是造成這種現象的緣由。「大緩和」指的是所有工業化國家經濟穩定成長、同時通膨保持在低位的一段時期。
如果由仁慈而知識淵博的獨裁者來施政,那麼貨幣決策與財政決策應該齊頭並進。由於所謂的「可信度問題」,支持央行獨立的學術論據被公開宣稱爲次優論據。過度刺激造成的全面通膨效應或許會被延遲數年,而其對產出及就業的有利影響或許顯現得要早得多。因此,儘管所有報告結果都傳達出相反的資訊,但大選前政府仍有很強的動力對經濟實施過度刺激。通過控制貨幣政策,央行能夠確保如此行事的政府受到高利率的懲罰:高利率將抑制經濟過熱。
您已閱讀32%(559字),剩餘68%(116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