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

一言難盡的印英關係

印度新德里「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梅赫塔:英國首相卡麥隆此次出訪印度,希望能恢復兩國間曾經緊密的關係。然而,英國全球地位的下滑、印度的崛起以及美印之間的親密關係,讓這一使命變得相當艱鉅。

英國首相大衛•卡麥隆(David Cameron)本週訪問印度,希望恢復兩國之間曾經緊密的合作關係。兩國歷史和文化上的聯繫尚存,但印度人覺得,過去10年,兩國之間的關係正在衰落。英國在印度貿易和投資方面所佔的比重有所下滑。英國前外交大臣大衛•米勒班(David Miliband)在談到克什米爾地區時,暗示印度要對阿富汗的混亂局勢負責,這番拙劣言論激怒了很多人。隨著美國成爲印度效仿的國家,在印度的政治思維中,英國已經變得不那麼重要。

出於禮貌,印度政府不會挑明這一點,但印度對於英國全球地位的不斷下滑頗多腹誹(這或許不夠成熟)。當年印度統治階層在英國接受教育,如今多數人投奔了美國。經濟學家阿瑪蒂亞•森(Amartya Sen)離開哈佛大學(Harvard),出任劍橋大學(Cambridge)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院長,印度人認爲此舉相當於從發電廠來到了博物館。印度人正以微妙的方式,不斷將美國達成直接有利於印度、富於想像力交易的能力,與其它國家進行比較。私底下,他們與美國之間強大的新型關係,點燃了許多印度人的希望:即印度可能會取代英國,成爲美國在全球民主國家中的特殊盟友。

卡麥隆陣容強大的代表團希望逆轉這一趨勢,他有理由感到樂觀。自然,兩國希望深化彼此間的經濟關係。印度經濟將繼續以9%以上的速度成長,印度新興的中產階級,以及在軍事硬體方面空前的新投資規模,將使其成爲英國一個重要的出口市場。同時,印度的對外投資仍希望利用英國的研究和設計能力。

您已閱讀35%(636字),剩餘65%(116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