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企

中國視點:「外國友人」頭銜價值幾何?

在中國的外企高階主管曾因害怕失去「外國友人」的頭銜,而不敢公開抱怨自己在華經營的難處。現在事態似乎有所改變。

中國政府將奇異公司(GE)、西門子(Siemens)和巴斯夫(BASF)等企業的領導人稱作「外國友人」。這個空洞的頭銜帶有特定的義務,其中最主要的一個,就是在海外批評者面前爲中國政府的政策辯護。

如果「外國友人」無法勝任這項任務,或是公開批評中國領導層,可能就會受到指責,說他們不瞭解中國及其特有的國情,或更糟,指責他們「傷害了中國13億人民的感情」。

那麼,在上述三家企業的執行長傑弗裏•伊梅特(Jeffrey Immelt)、羅旭德(Peter Loescher)及賀斌傑(Jürgen Hambrecht)最近對在中國經商的困難進行抨擊後,中國會作何反應?他們如此直言不諱又承擔了怎樣的風險?全球企業高階主管是如此害怕失去「中國人民的朋友」的特殊地位,害怕被排除在這個不斷成長的龐大市場之外,以至於他們幾乎從不公開抱怨自己的難處。

您已閱讀31%(367字),剩餘69%(80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