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去四個季度裏,美國非農生產率創下自上世紀40年代開始編制以來的第六大增幅。這是個好訊息,對不對?假如你是一名僱主,那當然是這樣。單位付薪工時的產出提高了,就等於利潤成長了。但對於那些可憐的老員工來說,這可能意味著付出更多的汗水,得到更少的好處。當然,生產率的提高最終會提升所有國民的福祉。不過,那些有工作的人多半也希望生產率能夠提高,但不是現在。
關於西方勞動生產率的一大神話是,該指標處在高位且不斷攀升。事實上,它是上下波動的;而且正如Smithers & Co所指出的,美國僱員人均產出的長期成長率僅爲每年1.5%。近來,生產率從後危機時期大規模裁員造就的高位一路下滑。這具有重要意義,因爲如果經濟復甦持續下去,企業不太可能僅憑生產率的提高就能應付需求的成長。換句話說,它們將不得不重啓招聘工作。
僱傭關係的歷史經驗也表明,企業很快就會重新開啓招聘大門。德意志銀行(Deutsche Bank)表示,今年一季度,每名私企員工爲企業創造的利潤回升至歷史高位——經濟衰退以來,該指標曾出現下滑。以往,當這一指標高於趨勢水準時,往往伴隨著就業的成長。
您已閱讀72%(474字),剩餘28%(18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