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輪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結束,雙方簽署了二十多項協議,從表面上看,收穫頗豐。這樣的成果,其實在開會前和開會中,已經可以預見。這次對話,國際社會關注,因爲中美關係能否走出年初的系列風波,回到歐巴馬首次訪華時的軌道,各方都想找到答案。爲了營造氣氛,定下基調,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自出席致詞,在重申主權領土完整的核心利益不容被挑戰之外,再度強調中美兩國作爲最大的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應該在全球議題與區域安全上進行全面的戰略合作,美國國務卿希拉里也巧妙回應胡錦濤「不同國情」 的陳述,提出了「殊途同歸」的期待。
但是,嚴格來說,48小時的會談,並沒有解決雙方最爲關心的議題,只能說,有了開門紅,尚未滿堂彩。
對美國而言,人民幣匯率問題,貿易逆差問題,中國推動內需市場問題,是華盛頓最希望看到的成果,但是,胡錦濤提出自主、自控、漸進的匯率改革原則,美方再要施壓,等於給主人家難看,加上歐元危機,北韓半島局勢驟然緊張,都沖淡了聚焦人民幣升值的焦點,於是,美國索性放手一博:給了北京想要的美國對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承認,相信中國會按照市場經濟原則,來處理匯率問題。歐巴馬政府此舉冒了政治風險,因爲這樣的處理手法,與美國國會的「通牒」式施壓模式可謂截然相反,給了中國面子,因此,到年底之前,中國如果沒有實際行動,美國國會就會有大動作。但是,可以預料,中國會喫「軟」,投桃報李,在未來數月,會有動作。
您已閱讀51%(589字),剩餘49%(55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