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關係

Lex專欄:蓋特納不應幫倒忙

沒有什麼證據支持美國財長的說法,即中國發生了轉向國內消費的持久轉變。事實是,在消費方面,中國百姓需要一切能夠得到的鼓勵,包括幣值更高的人民幣。

對於正在北京舉行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人們期望不高。在歐洲這個中國最大出口市場的公共財政狀況一團糟的時候,中國早已流露出不願改變匯率政策的態度。與此同時,韓朝之間的緊張局勢,似乎是中美兩個大國之間比什麼都緊迫的全球小衝突。即便如此,觀察人士原本也許期盼從蒂姆•蓋特納(Tim Geithner)那裏得到略微更多一些的「學術誠實」,因爲沒有什麼證據可以支持這位美國財長的說法,即「中國已經發生了轉向國內消費的持久轉變」。

蓋特納不應該需要提醒的是,中國在過去20年裏發生的唯一持久轉變,方向恰好相反:家庭消費佔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從1990年的45%,降至2008年的36%(可獲得的最新數據)。沒錯,2010年第一季度,中國實際零售額增幅——中國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有關消費的唯一寬泛指標——超出GDP增幅3.5個百分點。若得以持續,這種超出可使中國消費佔GDP的比率在幾年後恢復至40%的水準,但這仍然偏低。

不過,中國第一季度消費成長的構成,似乎表明是臨時的國家激勵措施在起作用——汽車銷量成長40%,家用電器成長30%。對於今年頭四個月中國貿易順差同比下降79%,也有人做了不少文章。但海關數據顯示,4月份進口額飆升,是走高的大豆價格和中國囤積漲價後的鐵礦石所致,這兩者都未必是國內需求旺盛的表徵。簡言之,中國老百姓需要一切能夠得到的鼓勵,包括幣值更高的人民幣。蓋特納不應讓人民幣升值的勢頭停滯下來。

您已閱讀94%(603字),剩餘6%(39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