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元

「歐洲夢」還能做多久?

FT專欄作家拉赫曼:歐洲所代表的與其說是硬實力,不如說是「歐洲夢」這一思想的力量,但歐洲當前的危機使歐洲模式在經濟上和政治上都黯然失色。

隨著《里斯本條約》(Lisbon treaty)於去年底生效,一些歐洲領導人不禁開始憧憬一個新的世界秩序——在這個新秩序中,歐盟(EU)終於被人們認可爲與美中兩國平起平坐的全球超級大國。

過去幾周裏,歐洲無疑引起了世界的關注,但這種關注全然不是它所期盼的。世界並不是在欽羨歐盟的活力和實力,而是在既忐忑不安又饒有興趣的關注歐洲正在上演的經濟危機。看歐洲艱難的從華盛頓或北京手中拯救歐元,有點像目睹公路另一側發生的車禍。目睹一場災難本身已足夠倒楣,但你現在還要擔心自己會被飛濺的碎片擊中。

美國和亞洲的旁觀者有充分理由擔心,自己可能被歐洲銀行業危機或主權債務危機波及。即使歐盟只出現較長時間的需求低迷,也足以損害全球經濟復甦。整體而言,歐盟仍是全球最大的經濟體。

您已閱讀18%(328字),剩餘82%(148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