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在被譽爲大國,得益於人們對未來的預期。如今,某些中國年輕人正利用這種預期,要求世界給予中國更大的權力,有些美國人則敦促爲一場將要到來的衝突做好準備——這場衝突將與一百年前英德兩國間的衝突相似。
人們有理由對這種預期表示懷疑。1900年時,德國的工業實力已超過英國,而且德國皇帝當時奉行的是一種冒險的外交政策,這種政策勢必帶來與其它大國的衝突。相比之下,中國的經濟和軍事實力仍遠遠落後於美國,政策重心也主要放在本國範圍內和本國經濟發展上。儘管在威權國家中,中國的「市場列寧主義」經濟模式(即所謂的「北京共識」)帶來了軟實力,但它在不少民主國家產生了相反的效果。
即使如高盛(Goldman Sachs)所預期的,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在2030年前後超過美國,這兩個經濟體也只會在規模方面旗鼓相當,在構成方面仍不可同日而語。屆時,中國仍將有大片農村地區處在欠發達狀態,而且它還將開始面臨獨生子女政策的滯後效應所帶來的人口結構問題。此外,隨著各國不斷發展,經濟增速將出現減緩的趨勢。假設在2030年後,中國的經濟增速爲6%,而美國僅爲2%,那麼中國的人均收入要到本世紀下半葉的某個時候才能趕上美國。
您已閱讀27%(501字),剩餘73%(1348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