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和幾個臺灣來的租車行業老闆聊天,一上來他就向筆者抱怨,租車業在中國內地怎麼就做不大。需求是顯而易見的,但是爲什麼就是遲遲上不了規模。我就問他們,那你們覺得,中國租車顯而易見的需求都是些什麼呢?總結最後的談話,發現,我們的同胞對我們的瞭解雖然深入,但還不透徹。
首先,那些企業或者政府的外派機構。這些機構的特點是工作人員比較少,而且人員特別是領導更替頻繁。這就形成了一個特殊的需求,就是如果一任領導買了一輛車用了三年,新任領導上來以後,很可能會因爲要去開一輛車況下降的二手車而不悅,抑或老車的品牌不符合新領導的taste。如果租車的話就解決了這個問題,可謂一舉多得,一則滿足了每個新領導的身份感,領導好不容易熬上了位,有點用車方面的個性要求無可厚非;二則部分國有單位可以避免外人對於敏感的公車話題說三道四,中國人低調的方式在於,你只要跟人說你是租的,不管成本究竟是租車高,還是買車高,大家都會覺得你節省;三則對於那些行政負責人,長期的租車以及日常服務業務帶來的灰色收入,比買車要實惠多了。這番言論不能說不到位,但是還是忽略了一些問題。研究表明,發展中國家在人均GDP1000至3000美元之間的時候,購車願望最爲旺盛,這就是許多廠家現在說的剛性需求。這種需求的特點是,車仍然主要作爲身份和地位象徵的奢侈品存在,雖然代步工具的普及性特點也逐漸顯現。這就決定,地位較高的人們在飯桌上說起車子來,說自己開的車是租來的,心裏會有失落感。
然後,對於中小企業,租車似乎是順理成章的選擇。暫時沒有富餘資金來買那些接待客戶的車,又實實在在有那樣的需要,從面子的角度來說,這可能是必要的。另外,一個公司開了三五年,老闆要是還開著個十來萬的車,恐怕跟朋友親戚都交代不過去。這的確是合理的市場心理分析,不過可惜的是這可能更適合於十多年前的中國,當前的中國不再是中小企業的天堂,白手起家個人奮鬥的餘地,在這裏已經很小了。如今衆多看上去只有十幾個人的小公司,年營業額說不定都要上億,而那些幾百萬的公司則大多數龜縮到了網上,所以這塊業務可能不會像想像的那麼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