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元

Lex專欄:美元與風險偏好「脫鉤」

多年來,預測美元走勢實際上是在預測風險偏好。如今,美元走勢不再直接爲風險左右。過去兩個月,即使風險偏好重歸市場,美元仍繼續走高。

多年以來,預測美元走勢實際上相當於在預測風險偏好。在「風險上升」的時期,投資者感覺良好,美元走低;而當風險「下降」,美元則出現反彈。這種動力推動了美元在過去十年的長期下行,在信貸危機期間的逆勢反彈,而在去年市場重拾升勢之際又開始下跌。但如今,美元的走勢已不再受風險狀況的直接左右。過去兩個月內,儘管風險偏好已重歸市場,但美元仍在走高。這或許是一種健康的正常化進程,但這一進展有其自身的風險。

最近的宏觀經濟數據,使得「金髮女郎」(Goldilocks)論調重新浮出水面。就業及製造業數據走強,表明美國並沒有走向二次「探底」,而溫和的通膨數據則表明,加息還可以再等上一段時間。即使美聯準(Fed)提前、而非推遲退出刺激措施,看漲美元的投資者也可以辯稱,這將吸引短期資金流入美國。他們甚至可以辯稱,如果避險意識全速回歸,美元將會從又一波「逃向優質資產」浪潮中受益。

希臘時間掩蓋了這種新動態。由於眼下全球憂慮的中心在歐元區,不利於風險偏好的訊息,往往會推高美元——與過去糟糕的時期一樣。這解釋了過去一週美元的低迷及隨後的復甦,因爲希臘紓困計劃起初令投資者感到寬慰,但隨後又重新變得緊張起來。

您已閱讀77%(491字),剩餘23%(144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