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率

Lex專欄:央行該開始考慮匯率了

鑑於匯率的大幅波動及其對實體經濟的影響,一些國家的央行仍然沒有把匯率因素列入決策日程,匯率水準似乎總是像決策的結果而非誘因,讓人感到非常奇怪。

在目前這樣的時候,推出一種全球性貨幣似乎是個好主意。如果政治家、經濟學家和企業能夠全力以赴,更好地對各方在匯率問題上承受的痛苦加以利用,那我們這個星球肯定會從中受益。這正是諾貝兒獎得主勞勃•孟岱爾(Robert Mundell)等人的信念。蒙代爾認爲,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遠不如一個世紀前金本位制度下的體系。

但普通投資者應該如何看待這一切呢?一種明智的做法是後退幾步。這樣一來你會發現,歐元不像衆人所說的那樣面臨危機。2008年以來,1歐元兌1.34美元的匯率已經出現過五六次,實際上2007年就已出現過,甚至還有2004年的一小段時間。事實上,所有主要貨幣匯率水準都處於歷史交易區間之內。

麻煩在於,這些區間很寬。儘管外匯交易員們喜歡這種匯率波動,但它們可能造成很大的經濟影響。比如,美國在2008年年中最不願看到的,就是美元對歐元升值五分之一。同樣,中國雖然在2008年7月停止了人民幣對美元逐步升值,卻仍無法阻止出口下滑。事實上,隨著美元今年再度走強,中國很可能想知道:爲什麼自己不應該將人民幣貶值,而要得聽從相反的呼聲?

您已閱讀70%(463字),剩餘30%(195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