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中國經濟

中德聯手削弱全球經濟?

FT首席經濟評論員沃爾夫:中國和德國希望其它國家通過緊縮實現繁榮,這會讓全球不可避免地陷入一場「以鄰爲壑」的戰爭。

「中德國」(Chermany)上週發表了一些觀點,全世界都在聆聽。它們的觀點條理清晰嗎?不太清晰。它們的觀點自以爲是嗎?正是如此。它們的觀點危險嗎?危險。更爲明智的觀點仍將佔據上風嗎?我對此表示懷疑。

你或許聽說過「中美共生體」(Chimerica)——這是哈佛大學(Harvard)歷史學家尼爾•佛格森(Niall Ferguson)和柏林自由大學(Free University of Berlin)的莫里茨•舒拉里克(Moritz Schularick)創造的一個新詞,用以描述中美經濟之間假想中的熔合。你或許也聽說過中印度(Chindia)這個由印度政治家扎拉姆•拉梅什(Jairam Ramesh)發明的詞,用以描述這兩國組成的亞洲新巨人。現在,請允許我介紹一下「中德國」這個全球兩大淨出口國的綜合體——預計中國今年將實現2910億美元的經常賬戶盈餘,而德國將實現1870億美元的盈餘(見圖表)

當然,中德兩國之間有著很大的不同。不過,儘管存在種種差異,但這兩個國家擁有某些共同特徵:它們是全球最大的製造業出口國——目前中國領先於德國;它們都擁有巨大的儲蓄對投資的盈餘;同時擁有鉅額貿易順差(見圖表)

您已閱讀23%(505字),剩餘77%(170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馬丁•沃爾夫

馬丁•沃爾夫(Martin Wolf) 是英國《金融時報》副主編及首席經濟評論員。爲嘉獎他對財經新聞作出的傑出貢獻,沃爾夫於2000年榮獲大英帝國勳爵位勳章(CBE)。他是牛津大學納菲爾德學院客座研究員,並被授予劍橋大學聖體學院和牛津經濟政策研究院(Oxonia)院士,同時也是諾丁漢大學特約教授。自1999年和2006年以來,他分別擔任達佛斯(Davos)每年一度「世界經濟論壇」的特邀評委成員和國際傳媒委員會的成員。2006年7月他榮獲諾丁漢大學文學博士;在同年12月他又榮獲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科學(經濟)博士榮譽教授的稱號。

相關文章

相關話題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