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建國之日起,德國就有著兩項高於一切的戰略目標:穩健的貨幣和歐洲一體化。這兩項使命源自於上世紀初期的災難。歐元是這些目標的體現。現在,這兩大目標彼此出現了衝突。
對犯錯誤的國家施以援手,從而增強歐元區的凝聚力,但同時可能威脅到貨幣穩定,這種做法對嗎?抑或,任由犯錯誤的國家違約,從而強化貨幣信譽,但由此削弱歐元區的凝聚力?在單一貨幣誕生前,德國可以避免此類選擇:只須讓缺乏競爭力的國家貨幣貶值即可。
遺憾的是,德國國內輿論錯誤地認爲,答案是每個成員國都成爲像德國這樣的國家。但德國之所以是德國——一個財政自律、內需疲軟、出口順差巨大的經濟體——只是因爲其它國家不是德國。德國當前的經濟模式,違背了該國最偉大的哲學家伊曼努爾•康德(Immanuel Kant)提出的普適性原則。
您已閱讀16%(336字),剩餘84%(1826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