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人民幣

誰在爲人民幣埋單?

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薩勃拉曼尼亞:人民幣被低估的主要受害者是與中國競爭的其它發展中國家,而非那些富國。給中國施壓的國家陣營必須擴大到美國以外。

對中國匯率政策的觀察大多是透過全球失衡的棱鏡進行的。這導致了三個不幸的結果。其一,它使中國得以轉移人們對其政策的關注。其二,它掩蓋了這一政策的真正受害者。其三,它加大了從政治上解決這一政策的難度。

人們批評中國匯率政策導致了全球失衡,進而促成了最近的全球金融危機。從這種批評一開始,中國攪混知性水潭的大門就打開了。中國人說,爲什麼只說我們?爲什麼不是其它盈餘國家,比如說日本、德國或石油出口國?而且不管怎麼說,失衡天平的另一端——即擁有鉅額經常賬戶赤字的國家——施行不負責任的宏觀經濟與監管政策,從而導致了「過度消費」,它們應當爲此承擔最大的責任。這場論戰不會有結果。但無果正是中國需要和極力促成的結果,用以逃避對其政策的詳細審視。

從全球失衡角度看待問題的第二個結果是:它造成了經常賬戶赤字國家與盈餘國家的對立,如今已經變成中美兩國之間的相互謾罵。但低估的匯率首先是一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因爲它綜合了進口關稅與出口補貼。由此可知,這項政策的真正受害者是其它新興市場與發展中國家,因爲相比於比較優勢與中國截然不同的美國和歐洲,它們與中國的競爭更直接。事實上,中國的匯率政策會給發展中國家帶來兩種顯而易見的成本。

您已閱讀36%(503字),剩餘64%(883字)包含更多重要資訊,訂閱以繼續探索完整內容,並享受更多專屬服務。
版權聲明:本文版權歸FT中文網所有,未經允許任何單位或個人不得轉載,複製或以任何其他方式使用本文全部或部分,侵權必究。
設置字型大小×
最小
較小
默認
較大
最大
分享×